顯示具有 旅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旅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在晨光中涤荡尘怀 ——再读梭罗《瓦尔登湖》

李颖
在晨光中涤荡尘怀
                             ——再读梭罗《瓦尔登湖》
题记: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信息灵通和有教养是互相排斥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很快阅读大量只是指南手册之类的书。而要有教养,就必须读比较少量的书,那是不同寻常地发生过,思考过,感觉过的人写成的书,这样的书必须慢慢地读,并且慢慢地去欣赏。
                               


     写得无拘无束,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未必要表达什么看法,只传达给你一种温馨的氛围,有山野的气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会被梭罗的《瓦尔登湖》柔柔的声音迷住。打开书,我们甚至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译者徐迟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韵的,他在《译序》中这样的写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灵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关注之中,自然在风的关注之中,风来自天堂,来自神灵。风锁在了时间里了。那里一切都停住了,时间也停住了,时间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海滩嬉戏的孩子。瓦尔登湖在这里是清晰的。因为瓦尔登湖在梭罗的笔下已被描绘得毫发毕现了。
《瓦尔登湖》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蕴藏在里面,你要心无杂念地去捧读,心如止水还止水的沉静去思去读才能懂得这样做的好处。书中隽语不断迭出,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的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么也没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为家。
     梭罗是自然之子,他教会了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心沉下去,远离烦躁和世俗功利。才28岁的他成了爱默生的得力助手。张永义在一本书中这样说他,他的出走倒有点儿像闭关修炼,怎样置身于寂静的自然环境之中,而能心无杂念,让可耻的孤独感悄悄隐退。但梭罗在《经济篇》却这样说:“有些人说我的这个生活方式很怪僻,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僻,考虑到我那些境遇,我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罗是喜欢孤独的。但孤独不等于寂寞,他说:“我喜欢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绝不是一个孤独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觉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独的脑海里总会不断地涌起波涛,把沉积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动起来,把水搅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写作!那满地的月光,在雕刻,将一个孤独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许那才是真正的“人,诗意的栖居”之所吧。
                               


     梭罗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告诫我们,一亿人当中才能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读过《瓦尔登湖》才懂得何谓深邃纯净无杂质,有时我觉得它比蒙田的随笔,纪伯伦的先知更能使我感悟,领略智慧之美。梭罗心中充满理想与激情,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信念,相信人的天性纯洁,人可以返璞归真,达到完美境界,坚信只有在简朴的生活中才能感觉上帝的存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寻找自我。
《瓦尔登湖》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它能够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甚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当然,你得用心去进入。梭罗在《湖》中这样写到:“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样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深绿色的湖,半英里长,周围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61英亩半。”通脱自然再平常不过了,但它时刻唤醒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份风景。“他说话语气很轻,带着几分痴傻:‘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
梭罗眼中的湖不仅仅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因为“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侧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就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多少次,我也这样欣赏风景,我的心中的湖,然而我却常常是失望的。后来我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个瓦尔登湖,而且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
                               
三 

当然,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谁认为梭罗仅仅是个隐士,那他便忽视了他还是位抨击时弊的演说家和诲人不倦的教师;如果有谁妄想从《瓦尔登湖》里获得亲近泥土的捷径,那么就借问牧童和鹧鸪。
当代著名散文家苇岸在《我与梭罗》一文中,这样的推崇梭罗:“最终导致我从诗歌转向散文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敬仰之情可见。“梭罗的散文也未丧失俊美的‘诗意’,而我因为倾心梭罗这种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样开放的文字方式。”的确,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里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诗意来。
     在这之前,我没有读过如此的令我着迷的书,她也让我一度不安的心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灵之家。里面蕴涵无限丰富的内含,而我的笔在这里显得多么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没有忧伤,我反而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她。或许这是一种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的喜欢她,那么我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我在她身上发现了我自己。
     “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在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变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来辨不出来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哀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在《译序》中这样的道出了读此书的真谛。白天,黄昏,夜深人静,在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读书,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当然没有这样的读过这本书,但我能体会到个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说的话都被他说尽了一样。而我又能说什么呢。唉唉,恨不能相见。


     梭罗《瓦尔登湖》的意蕴,恐怕只有在日本文学中才能找到同感的典型。尤其是川端的小说,怎一个“细”字,“淡”字了得,那是另一种审美体验的全面与细致。梭罗诗意的散文与川端散文的小说都要在虚静中阅读的,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其中的好处。。
梭罗是要主张回归自然的。但梭罗与陶渊明不同,“梭罗到瓦尔登湖去,并非想去做永久‘返归自然’的隐士,而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现之一”。当代散文家赵丰在《想象梭罗》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区别,他这样的写道:“他真的想做隐士吗?为何不到人烟罕至的更遥远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罗是一个思想家,而非陶渊明般的隐士。陶渊明构建了桃花源,是想自得其乐,而梭罗呢?他却是通过独居来解析人类的心灵。区别就在于此,从这点来说,梭罗的境界远远高于陶渊明的境界。他的清静和陶渊明的清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的,这两份悠然或恬静是不一样的。而梭罗更叫我着迷。回归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一个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窥到了自然的堂奥,好像在笑,笑我们芸芸众生。梭罗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艺术性的,一种审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他倾听,他真正体验着自己,把美学贯彻到他的生活,他的写作中,他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他是从审美体验中获得真理和伦理。
他在一段日记里又这样写到:“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咛,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那是一颗朴素淡然的心,单纯而又明晰。“在我们热忱地发现和学习一切事情的同时,我们要求万物是神秘的,并且是无法考察的,要求大陆和海洋永远地狂野,未经勘探,也无人测探,因为它们是无法测探的。我们决不会对自然感到厌倦。我们必须从无穷的精力,广大的巨神似的形象中得到焕发,必须从海岸和岸上的破舟碎片,从旷野和它的生意盎然的以及腐朽林木,从雷云,丛连下三个星期致成水灾的雨,从这一切中得到精神的焕发。”谁能有如此的妙悟呢?自然才是存在之家。读《瓦尔登湖》同样能使我得到精神的焕发,甚至有点脱胎换骨的味道。
虚静,纯净和深邃本来就存在于瓦尔登湖之中。《瓦尔登湖》的题词道出了真谛:
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
倒是要像站在自己的栖所抱晓的雄鸡
劲头十足地夸耀
哪怕只为唤醒我的邻居
     当年大思想家奥马尔看到《古兰经》时惊喜地说:“把世上的图书馆都烧掉吧!因为它们的思想精华都浓缩在这一本书里了。”我也很惊讶,暗暗在嗤笑他的狂,但现在我真正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好处了。
梭罗是难以谈尽的,同样,想象梭罗也是困难的,真的。好像就是一种宿命,无可奈何地,我深深地爱上了《瓦尔登湖》。她好像一轮朝阳,一个年轻的命运女神,她叫我为之神往,为之倾倒,我已经被她彻底的魅惑了。

梭罗和《瓦尔登湖》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出版已有150多年,书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直是最好的隐居指南。
    “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梭罗

    瓦尔登湖畔的梭罗
    1845年7月4日,也就是约翰·富兰克林爵士(英国著名的北极探险家)带领“阴阳界”号(Erebus)和“恐怖”号(Terror)从伦敦启程,探索穿过北极直达美洲的航线一个半月以后,梭罗离开了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的家,前往瓦尔登湖,并在湖畔的树林中住了下来,开始了隐居的生活。
    当时梭罗不到28岁,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教师。那段教书生活称不上如意,但却锻炼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技巧。他没多少钱,却有很多朋友,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人当数亦师亦友的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瓦尔登湖附近是爱默生拥有的私人土地,梭罗在这里用二手木材建起一座约14平方米的湖边小屋,开始了他在湖畔林中的生活。
    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独立生活、也可以说是原始DIY(Do It Yourself的简写,意为凡事皆可自己动手的生活态度)的实验: 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真正必不可少的。他写道:“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有许多收获。”
    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第一年,梭罗开垦了一公顷的广阔土地,种土豆、玉米、豌豆还有萝卜,种的最多的还是豆子,吃不掉的就拿去卖。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单调生活相反,梭罗常常进城,也经常邀请朋友到他的小屋中参覆J阃 撻过一次大型野餐会以倡导废奴运动。但大多数时候他都伏案读书,笔耕不辍。基于他两周半的卡塔丁山(缅因州最高峰)之行以及他在隐居之前拒交人头税而被捕的经历,梭罗写了两篇文章:《卡塔丁山》和《论公民的不服从》。他还写下了《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一书。
    《瓦尔登湖》随后出版,这本书记录了梭罗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是美国所有必读书籍推荐名录上不可缺少的经典书目。但是在现今这个充斥着手机、网络和电子游戏的时代,人们不禁质疑:梭罗的独立生活实践对现代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人到中年,方始领悟《瓦尔登湖》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时我才15岁。书中的内容与我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与我买辆二手车、交个漂亮女朋友的梦想也完全不搭边,而且语句读起来也丝毫不轻松。里面的用词不像“大多数人活在从容的绝望中”这样一目了然;有些句子矛头直指读者,例如:“显然,很多人的生活平庸而卑微”,让人看了心生怒气。在第三页上看到这句子时,我便停止了阅读下去的尝试。
    这个挫折并没有让我对文学和哲学敬而远之,也没有妨碍我成为一位教师。在此之后,我不求甚解并肤浅地讲授了15年有关梭罗的课程,学生们也没有一个能提出让我挠头的问题。
    真正领略梭罗魅力的时候,我已步入不惑之年。这都源于某天我读了《漫步》一文,文章讲述了梭罗观看全景画(电影的一种早期形式,一幅长卷帆布画围在轴上缓缓旋转,台下的观众可以依次欣赏)的事情,一幅画的是莱茵河以及岸上高大宏伟的城堡,另一幅画的是密西西比河。对于那幅朴实无华的密西西比河风景画
    尽管在课堂上我曾数次讲授这篇文章,但这是我第一次把它当作哲理而并非一篇普通的课文来看待。梭罗震惊地发现他所生活的19世纪40、50年代,事实上如同中世纪般波澜壮阔,同样地,合上书本,我也惊觉自己正身处与梭罗生活的年代如此类似的环境当中。
    《瓦尔登湖》全书与这篇文章一样教导人们自力更生,因为它敦促人们活出真我、勇敢地发现并实现自己的信仰。当我建立起与梭罗直达内心的交流通途之后,谜一般的梭罗、隐逸的《瓦尔登湖》、关乎爱默生的掌故以及曾经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美国乡村生活,统统在我眼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无比博爱、生动、幽默的伟大作家。
    梭罗是一位情感细腻的作家,他曾说自己有“事事留心的习惯”,这个习惯使他所有的感觉器官疲惫不堪,其热烈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相同的事物,一些人总是比另一些人领悟得更多。在《春》一章中,梭罗写道:“一场柔雨过后,青青小草变得影影绰绰,平添几分绿意。”
    梭罗的哲学与成就
    梭罗的成就之一是其敏锐的洞察力赋予每项事物以“各体的意图”。他每天漫步四个小时以保持精神饱满,每天用四个小时阅读和写作。他读维吉尔、歌德、林奈和达尔文等人的著作,也阅读各种游记、经典名著,内容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他涉猎的书籍包罗万象。曾有古罗马学嫤 �0弱�利用所有闲暇时间读书,或者让别人读给他听,即使在洗澡时也不例外。而梭罗和老普林尼别无二致,所有的书他都来者不拒,读起来也是各得其乐。
    在他所有的著作里,特别是《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锻造出一种精致的生活理念,但这与野外粗犷的生活并不矛盾。他的生活哲学是:人不是为了国家而活,不是为了天神或社会而活,也不是为了指导现代生活的历史而活;人是为了其本性、为了人本身而活的。但这并不能与自私混为一谈。这并非终点,而是一种省察生活的起点。梭罗哲学思想中社会性的一面在他的湖边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在《访客》一章中,他写道:“在林中生活时接待的访客比平生任何时候都多。”
    与爱默生及其他超越论者一样,梭罗第二个伟大成就是:将超越论运动的社会要求明朗化:如果我希望得到自由,所有人都一定愿意获得自由,没有人应被剥夺自由。非裔美国作家、废奴运动领导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解释说:“天底下任何一个人如果身为奴隶,都会认为奴隶制是错误的。”
    作为激进派的一员,梭罗竭尽全力反对奴隶制。他四处演讲、组织集会,并且通过“地下铁路”运动帮助黑奴逃离美国。在《论公民的不服从》一书中,他用满怀激情的文字表达出个人的立场。
    《瓦尔登湖》中同样充满了对社会、经济的敏锐分析。例如:“我无法相信工厂竟是人类获得衣服的最佳产地......生产的目的不是让人穿出美丽、展现自我,而是让工厂赚钱。”
    梭罗第三个伟大成就是首先提出了美国的保守主义道德规范。他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蕴藏在野性中。”他所指的世界也包括人类文明。在《瓦尔登湖》中他这样写道:“离开原始的森林和草地,我们的乡村生活将停滞不前。我们需要荒野的滋养。”
    梭罗的思想指引了圣雄甘地
    《瓦尔登湖》1854年8月9日出版,得到的大多是正面评价,销售量也不断地小幅上涨。出版后的15年内,几乎每年都能卖出300册。自然主义者、诗人、哲学爱好者是这本书的主要读者群,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它的销量曾稍稍下降,之后便节节攀升,这种势头到21世纪都不曾改变。
    《瓦尔登湖》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因为关于很多细节的思考,梭罗仍是正确的。此类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人们应该小心那些必须穿新衣服的职业;人的富有程度与他可以毫无顾忌舍弃的事物成正比;清晨使人想起英雄的时代;真正的宇宙远比人们想象的广袤;天堂在人头顶亦在人脚下;太阳乃一颗星辰。”
    即使在出版150多年后的今天,《瓦尔登湖》仍不失为一本教导人愉快而简单生活的实用手册。它展现给读者一种道德和思想层面上的生活,这种生活始于个人自律,止于对下一代的公共社会承诺。
    甘地吸收了这种思想并赋之以绝佳的精华和动力。在《印度法则》中,甘地写道:“印度法则即自律和自控......如果人意识到服从不公正的法律便是践踏尊严,那么就没有什么专政可以将人奴役了。”因此,梭罗也被认为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始祖。
    勇敢体验生活的向导
    《瓦尔登簨� �0弱�杂珊妥晕医夥牛馐侨魏巫杂傻钠鸬恪K舐�1847年离开瓦尔登湖,他说自己有“更多的生活要去体验”。之后他与爱默生一家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去了缅因州。
    在阅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后,梭罗发现自己很多见解与书中论点相符。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收集资料,打算编写一本《康科德生物志》,记录康科德附近所有的自然生物,描述一个微观的自然界体系,但这本书最终未能完成。1860年的一天,梭罗外出记录新近砍伐的树木年轮时患了感冒,后转为支气管炎,转而恶化为肺结核。梭罗于1862年5月6日病逝,正值美国内战愈演愈烈之时,终年44岁。
    富兰克林爵士并没有探寻到西北的新航道,也没有再回到英国。他的妻子一次又一次地派出探险队寻找他。“富兰克林爵士是不是世界上惟一的失踪者,因此他的妻子才这样焦急地找寻他呢?”梭罗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这样发问。随后他写下了对人们的最后一点忠告:“让你自己成为芒戈·帕克、刘易斯、克拉克和弗罗比舍这样伟大的探险家吧!去探寻生命中的河流和海洋!去探寻生命中更高的纬度!”这是一项艰难的使命,1854年时如此,现在亦是如此。而梭罗和他的著作则是这一过程中最好的向导。 (王淑霞 编译)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 塞戈維亞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西班牙是一個能帶給遊客很多驚喜的地方,也是最適合自助游的目的地之一。西班牙屬於歐洲,但卻又是歐洲的異數.是歐洲文化和非洲文化,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相互融合的地方。如果拋開旅遊計劃,隨便走入西班牙的一座小城,一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多年前在馬德里旅遊的時候,我突發奇想拿著當時在國內書店能買到的唯一一本旅遊指南,詢問前台的西班牙小夥子書上一座最漂亮的城堡是何方仙境。小夥子看了一眼,嘴裡吐出一個西班牙單詞:Segovia.為了那座美麗的城堡,我跳上了一輛開往塞戈維亞的火車,不經意間我走進了一個整座城市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優雅小城。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坐落於馬德里西北方的塞戈維亞是一個一眼就能看出其魅力的城市。整個城市夾在卡斯蒂爾的兩條河流中間,像一艘巨大的帆船。而位於船首的位置的塞戈維亞城堡(阿卡沙),無比優雅地聳立在整個城市的最高點,塞戈維亞城堡建造於羅馬人統治之後,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的十二世紀又經過了幾次擴建。所以建築既有羅馬風格,又兼具阿拉伯風格,多種建築風格揉合在一起,其結果是看上去就像是兒童夢想中的城堡。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塞戈維亞城堡
在此加冕的西班牙伊薩貝拉女王曾經宣稱:這座城堡是西班牙最後的童話城堡。城堡因其獨特的造型,被美國迪斯尼公司選來作為藍圖,建造迪斯尼樂園中白雪公主的童話城堡。初看塞戈維亞城堡,果然和白雪公主的城堡有些相像。尤其是城堡的尖塔,更是和白雪公主城堡有幾分神似。塞戈維亞城堡所在的位置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所以歷來是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城堡曾經作為皇家行宮和軍事學院之用。站在高高在上的塞戈維亞城堡,可以俯瞰塞戈維亞城內和城外平原的優美風光。
塞戈維亞的精彩並不只只是那座童話城堡。美籍遊記作家林達夫婦曾經說過一句話:「只看過一個塞戈維亞古羅馬送水渠。我從美國到西班牙的那張機票就值得了」。如果說塞戈維亞城堡可以帶給我的是感官的愉悅。那當我第一眼看見古羅馬高架送水渠,就只能用」被雷倒」來形容當時的感受了。確切地說,它不像是一個工程,或者一座建築物,而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石頭藝術品。高架送水渠經歷了兩千年的風風雨雨,一直源源不斷地向塞戈維亞送來河水,今天依然優雅地站立在這裡,看上去是那麼輕盈.那麼完美,像一副石制的豎琴展現在人們面前。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公元一世紀建造這個高架送水渠的時候,古羅馬人沒有使用任何的黏合劑,巨大的花崗岩石塊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然能相互吻合,各就其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任何人站在這個二十八米高,造型優美的古羅馬奇蹟前。都會感到震撼,都會被徹底征服,由衷地讚美古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審美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