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探讨】论民间抗争策略

【探讨】论民间抗争策略
作者:毕康
“我们的斗争需要多种策略”
“在各种组织争取权利的斗争中,抵制得到了广泛而有效的使用。而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一些人把抵制当作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应该贯彻,无论具体情况如何。这是个严重的错误,因为抵制绝不是原则,只是策略和武器,和斗争中的其他政治一样,其使用应该根据具体时间和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1946年印度人抵制同年的《亚洲人土地所有权法》与《印度人代表法》,在当时是正确的,不是因为抵制是正确的原则,而是印度人正确地判断了客观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抵制可能是正确的;在别的情况下,则可能不明确、甚至有危险。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最好使用其他武器进行政治斗争。示威、抗议游行、罢工或者不服从,都可以使用,要看某个具体时间的实际情况。”
这是1956年曼德拉对于“抵制作为一种原则”而发表的看法。那时候,非国大运动以初露锋芒、初显成效,它还联合了一切有利于事业的同盟组织斗争:印度大会、有色人大会、南非工会大会以及民主派大会等,而非国大居于引领、领导地位。
曾几何时,非国大成员及普罗大众都认为,是他们经年累月的抵制行为收到了有效作用,所以日后还要照搬、贯彻这一原则。但是,曼德拉对之持异议,他指出抵制并非唯一的斗争原则,尽管人们强硬的抵制行为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它仅仅是一种斗争策略,并不适合所有场合,有时,以卵击石式的抵制运动只会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而当局却毫发未损,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结合大陆的现实,不仅需要多种多样的斗争策略,还要懂得根据力量对比来决定行动以及斗争策略。大陆的公民行动已开始萌芽,虽然许志永团队的新公民运动受到当局残酷的打压,但是,各种各样的围观、现场及网络声援此起彼伏,通过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抗争正在逐步影响和改变着大陆的政治生态。如何在体现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时代展开行动,不仅需要公民们敢于站出来的勇气,更需要公民们的智慧。灵活使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行动及斗争策略,善于变通,通过现场的公民行动,结合网络公民行动的聚焦、动员、放大效应,在很多抗争场合是可以收到成效的。
要虑及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公民行动的可持续性,不仅需要各种斗争策略,更要在大的政治背景下摸索、适时调整行动策略,以求长期生存、持续展开。
徐文立老先生和我谈过,他从政这么多年懂得了一条道理,就是:“进两步,退一步”。做到进退有据、张弛有度非常重要。1952年南非国庆抗议行动,由于当时的曼德拉年轻气盛,不愿在抗议的最高潮停止运动,而使得黑人解放运动陷入低谷。随后,政府的离间,人心动摇、涣散,重要领导者的背叛,及众多领袖身陷囹圄等使得种族斗争陷入困境。
想取得胜利不一定要和敌人死磕到底,承认献身并不可怕,但最可怕的是斗争后继无人,无法持续开下去,只要活着,只要保持斗争的实力和资源,才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金大中在其自述中写道:“原则要坚持,方法要柔和”。方法不柔和,一味地猛打猛冲,只能使自己及整个的斗争行动蒙受损失。


“水首先是一种柔弱之物,它不逞坚强,但长久的韧性却使它具有滴水穿石之效,坚强的石头反为柔弱的水所战胜。老子由此认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并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贵柔论。老子进一步将这种观点提升到人生的高度,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将坚守柔弱视为人们谋取生存的有效方式。主张柔弱处世的老子,始终认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他的贵柔守弱,本质上是一种乐观、豁达、蔑视强大而不失 自信的处世理念。”---冯立鳌:水与老子生存智慧
不仅个体的生存、处世之道如此,抗争行动也是如此。长期的斗争光有激情和一腔热血是不行的,还需要水那般看似柔弱实则滴水穿石的韧劲。一味的好胜逞强,结果不是身陷敌人预设的陷阱,就是被残酷的现实撞得粉身碎骨。
《孙子兵法》指出: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之计也。”意思是:在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下,最困难的问题在于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将不利设法转化为有利。有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迟滞敌人,这样就能收到比敌人后出动,然而率先抵达兵家必争之地,这就叫懂得“以迂为直”的谋略。李德?哈特曾著有《战略论---间接路线》一书,所谓的间接路线战略就是:“战略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寻求决战,而是要尽量削弱敌人的抵抗能力,破坏其稳定性,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从而以最小的军事消耗和最低限度的损失使敌人屈服。
达成上述战略目的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奉行‘间接路线’,即在作战中避免与敌人作直接的硬拼,而是采取各种巧妙的方法,力求出其不意地打击和震撼敌人,使之惊慌、动摇,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其结果,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击溃。
采取‘间接路线’的行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避免向坚固阵地作正面突击,尽量从翼侧迂回以猛击敌要害地点;作战计划具有灵活性,根据情况随时变更部署;实施兵力、兵器的广泛机动;采取欺骗和迷惑敌人的方法,诱使敌人在兵力部署和作战行动上犯错误;威胁敌补给系统和交通线等。何种时机采用何种方式无固定规律,需灵活掌握,一切均以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为准则。
战略的历史也就是间接路线使用和演变的记录。以往许多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和战役,都是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取胜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自问世后,一直受到西方军界的重视。一些著名将领把它奉为经典,D.史密斯认为它是‘解决战争问题的钥匙’,唤起了人们‘对于战略原理的再认识’。间接路线战略理论对西方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产生过重要影响。”
不论是孙子的“以迂为直”谋略,还是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两者间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如何逐步积蓄斗争力量,从而达成民主转型的目标,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须知:达成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不一定是一条直线。整天想着走捷径、图痛快、图省事的方式达成目标终将会一事无成。
总之,只有不断地总结、归纳既往的经验教训,从成败中、历史中汲取思索的养料,民间的民主进步力量才能一天天不断地壮大、成长,不断地积蓄实力和力量。才能最终达成宪政、民主转型的目的。
2014-07-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