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王衡庚:民主革命与社会变革


   二战以来,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现在的资源革命理论:可动员的大规模人力和政治组织力,关键是要具备足够可利用的资源(资金、追随者、媒体等),从而将凝聚的不满转变成运动的形成。具体如下的10点:
   1. 运动起源:最关键的因素是大规模的积怨。感受到强烈的相对被剥夺,如政治分配、尤其是经济分配的明显不公平;社会问题低效而又得不到妥善的处理;从而不分官民、不分贫富,大多数人感受到社会很紧张。

   2. 信念和期待:对自由、民主、人权和宪政等信念的普及、宣传和期待。
   3. 行动动员:需要宣传家、预言家和改革家,动员参与者,并许诺给予利益回报。在信息时代,宣传家、预言家的功能,部分让位于互联网的宣传和预言,如大纪元和博讯。
   4. 有利细节的累加:政府控制过于严厉,因此社会产生强烈要求进行社会改革的愿望。这些要求,哪怕是一些微小的细节变更,都会为未来的社会革命,奠定了基础。比如废除劳教、废除户籍。
   5. 政府无力的承诺:政府总是开空头支票,无力真正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而加剧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不满的累加化为难以除去的积怨,并迅速感染更多的人。同时积怨产生愤怒或攻击(语言攻击与行动攻击),产生繁多的民怨抗暴事件(见社会革命的形式)。
   6. 导火线:在偶然的时间、在偶然的地点,突然出现了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根稻草可能很不起眼或意想不到。比如,法国是个谣言,东欧是64屠杀,中东是个小贩自焚,菲律宾的是阿基诺被刺杀。
   7. 各地互相呼应:一个地区民意爆发之后,各地互相呼应;
   8. 全国大联合:民意以最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全国民众上街包围各级政府,形成这样一种态势:全体民众与政府和独裁者大对决,双方都没有退路,直到一方彻底失败为止。
   9. 形式:公民不服从(公民不合作)、公民抗命、自焚、罢工、网络串连等示威方式;
   10. 组织:有一整套清晰的理念,整合社会各团体的力量,建立民主大平台,发展成具有领导阶层的组织结构(如党派)、一整套政策和行动纲要。此时战略家正式登台,将社会革命进行到底。
   近30年来,世界各国的社会革命,在那些没有通过战争就实现转型的国家,基本与上述的资源理论吻合。
   (注:与我国情况做比较,我们还差上面中的3条,即7、8、10,即我们缺少组织,凝聚所有的不满,来形成全国大联合,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公民同城圈。)
(2013/11/11 发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