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李志夫

  (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

  提要

  甘地的理想社会是以培育人的灵性为依规。这很合乎佛教《维摩詰经》之「众生心净则佛土净」之净土思想。
  
  甘氏理想社会之蓝图,是以社区,村落为单位,或可称之为「乡村共和」或「社区共和」(The Republic of Community)。

  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由每一个大村落,大社区自行选出自治委员,组成委员会,实施轮值或集体领导。一切经济,社会,政治设施以公约代替法律,命令,以尊重人性为著眼。居民之养生、送死全由自治委员会负责处理。

  集各大村落、大社区为单一国家,除国防、外交、交通有赖中央政府统筹外,其他均不准政府插手。因为甘氏认为权力之下,没有真理、正义。权力会抑制人民的灵性,不利灵性发展。所以甘氏主张中央政府不应干涉自治社区太多。

  甘地的理想社会有其历史背景,有其个人实施之计划,也有其实验之例证。所以并非出自虚妄的幻想。

  但甘氏之理想,终因陈义太高,最后仍为现实之社会及科学发展所淹没,竟即身而亡。不过,甘氏理想社会之得失,仍可作为我们现代推行「人间净土」之借镜。

  关键词:1.甘地 2.社区共和 3.转轮圣王 4.人间净土

  一、前 言

  如严格地分:印度文化的传统是以吠陀文化为主流的;非吠陀文化为分流[1]。即是说,从《吠陀经》(Vedas)、《梵书》(Brāhma?as)、《奥义书》(Upani?ads)到以后吠檀多学派(Vedānta School)一系列之发展是以雅利安人(ārya)为主流的。当我们一提到印度文化就直觉地以为就是雅利安人的文化。但那非雅利安人如奥族人(Australoids)、荼卢毘人(Dravi?a)在印度文化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诸如六师(Six Teachers)、耆那教(Jainism)、佛教,尤其薄伽梵曲(Bhagavad Gītā)是甘地一生奉持之主要教义。因此,本文所指之印度传统就是依以上两者之主流与分流而说的。

  以上之种族移植到印度这块大地以后,因地形、战争、天灾……种种关系使得各种族在不同时期而分裂,形成互不相通的语言与小邦。直到十九世纪,英印帝国之合纵连横的统一大小诸邦为止,仍有六百多个[2]。虽然在印度史上有几个统一之帝国,可是,最多只是政治上,军事上之统一;在民政、社会、经济上,各小邦仍有相当之自主权。这种「地方自治」之小邦,直到英国统治印度时亦复如此,甚至诸小邦酋长,英王亦得虚与委蛇地向其称孤道寡[3]。由于印度历史上小邦众多,自然不乏贤主,所以仁王、转轮王,常为人乐道。

  甘地的父亲原本是坡般达尔(Porbandor)邦的首相(财政大臣)[4]。虽然甘地,乃至印度历史上均不见有「净土」(Pure Land)一名,仅佛教之《维摩詰所说经》有「众生心净则佛土净」[5]一语,实质上,其仁王、圣王、转轮王所治之国土,也就是「净土」,甚至是「人间净土」[6]。

  甘地的理想社会,是「乡村共和」(The Republic of Community)就是他的人间净土。今天的传记作者,大都以为甘地一生最大的贡献是领导印度的独立,尤其是以「非暴力」(Non Violence)之方式,也完成了甘地个人伟大的人格。其实领导印度独立并非他唯一的目的,而只是他追求理想之过程[7]。他的真正理想是在建立理想的社会,创造人间净土。也可以说,在他领导印度独立时的各种方法,诸如非暴力、民事不服从,建立农村经济,办报纸、杂志,亲自领导干部下乡宣传、服务、乃至每日之斋戒,祈祷,日常生活事必躬亲,不假他人……这些都是他要建立理想社会「训政期」[8]所作之工作。

  二、甘地理想社会思想的背景

  甘地理想社会所受其传统思想之影响,可以两大史诗、佛教与印度教分别举例言之。

  (一)两大史诗:

  在《摩訶般若多》(Mahābhārata)史诗的第四章即是《薄伽梵曲》,又称国王之歌,表面上是在描写战争,如何作正义之战,实质上,是在说明人生感情与理性之战,或说是邪恶与善良之战。国王克利希纳(K???a)代表神圣,代表真理来指导阿琼那(Arjuna)五兄弟与其堂兄弟们作战。克利希纳王说,对邪恶屈服就是罪恶,为真理、正义而战才能教育灵魂,使灵魂升天。所以人要为所当为,不要为一己之私而为[9]。

  甘地说:上帝就是真理,人们可能不相信上帝,但一定相信真理[10]。甘氏之意,一般人若只信仰上帝,上帝与真理不是同一的话,就容易成为迷信。所以对一般宗教提出了二十六问[11],主要在指出,不是与真理同质之上帝如何能平等地对待信徒,即使信徒得到庇佑也是失去了真理,也失掉了宗教,乃至上帝之神圣。

  甘地在领导独立运动中,他的若干政策受到同志们的怀疑,乃至反对时,他说:我并不勉强各位与我合作,只要站在真理的一边,上帝就会站在我这一边[12]。在甘地的全集里,我们看不见他有任何自得、自夸的傲语;只看到他的悔与谦卑。在悔与谦卑中隐藏著无比力量,使人毫无保留地对其献出至诚的信心。他就是十九世纪克利希纳王精神之重现。

  在《罗摩史诗》(Rāmaya?a)中,叙述矫沙罗(Kosala)国王之太子罗摩很贤,为体父王之困难,自愿将王位让予王妃之子,而自我流放到森林中,与林野百兽为伍,与花鸟同栖,等于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森林王国。百兽为其子民,猴王为其组成猴军。罗摩在印度历史上也为有名之轮王,说他是神圣的化身[13]。

  甘地一生素食,为消除印度的阶级社会,替首陀罗(?ūdra)阶级作代言人[14],倡导宗教和谐,为贫苦的佃农向地主请命,终身自奉极简,每餐大都只一杯牛奶、小柠檬、及麵包裹腹。他领导印度独立革命成功以后,坚决不肯担任国家元首,甚至连任何名誉上之闲职他也恳辞。这也有如罗摩太子辞去王位。罗摩流放到森林中;甘地甘愿与斯民相对于骨肉血渊之中[15]。甘氏于一九四八年元月三十日,下午五点十分他作完晚祷后,由他的两名孙女扶著走入群众时,被一个偏激的印度教徒连开三枪。甘氏在弥留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地向罗摩神祷告著[16]。

  其实,早在元月二十日的群众大会时就有人在他三十公尺外放过一次炸弹,警卫人员劝他要回避群众,甘氏坚决不相信有人会伤害他,他认为那只是「军事演习」而已[17]。八天以后高尔先生(R. A. Kaur)很关心地问,有任何人打扰您吗?甘氏不悦地答道:你这样问,表示你并不了解我,即使有人给我一枪,我也一定含笑而去,这表示我没有愤恨,是上帝存在在我心中[18]。两天之后,果然,甘氏在中弹以后是含笑地称颂罗摩神之名而长逝。

  一九三八年八月甘氏接见中国陶教授说:中印的敌人不是日本人,而是日本国及军队,但对付日本的军队不能像印度使用非暴力[19]。他鼓励中国人为正义而战。有如博伽梵曲中的阿琼那。他深信中国人没有领土的野心,也正如阿琼那打了胜仗也放弃王位一样。事实证明,日本投降了,中国以德报怨,也放弃了日本对中国之赔偿。

  六、对甘地理想社会之芻议

  甘氏在其领导独立成功以后坚持谢绝政府之要职,正待全心全力推动理想社会工作之际即不幸遭受狙击逝世,似有同于中国之国父孙中山先生,已规划出建国蓝图,未及著手实行即辞世了。但二者之革命,其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故规划之国家蓝图亦大异:印度是宗教国家重理想;中国是人文化成的国家重现实[43]。孙氏之现实易于实现,可分期完成;甘氏之理想则难于实现。即使是只图建立社区,如其理想然,都是很难的。

  譬如佛陀于两千多年前即已提倡众生平等,但印度之阶级社会仍沿袭到今日不能完全消除;同工同酬,中国大陆在六○年代实行人民公社,看是平等了,但集体或个别怠工,生产力大减,不能激起劳动动机,所以终至失败。或说,甘氏之社区并非集体劳作,而是个别生产,也行私人财产制;但若属自由经济,无论人口或财富流动性大,变动性亦大,如甘氏所理想之定型的社区极难存在[44]。甘氏之所以在民间受到普遍之欢迎,是因为甘氏个人之人格感召;推广农村经济时,也有助于农村经济之改善;尤其有外敌英人之侵略存在,甘地的领袖地位更能受到尊重。然而甘氏在印度独立以后,由于印、回分争,他之主张对巴基斯坦让步,多激起偏激之印度教人士不满[45]。
  
  在这种情形下,甘氏之理想社会即使他乃活著继续从事推动改革,是否一如往昔也是未定之天;甘氏逝世以后迄今,无论交通、通讯、科学均有了大大地改变,他所谓乡村不要依靠城市之说亦窒碍难行。

  七、对甘地理想社会之反省

  理想与现实,毕竟不同。由现实社会提昇到甘氏的理想社会,在可预期的将来,也很难实现。但亦有其重要的价值:

  (一)理想社会之设计,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实比现实社会更为重要。它可以代替宗教一部份的功能,例如宗教之天国、佛国,虽在现实不能到达,但经过相类似之理想社会之设计,在天国、佛国与现实社会之间,有一较具体的理想社会。它比天国、佛国较为近捷;但它确比现实社会较为理想。

  (二)理想社会思想之提出,可以作为人类社会实践、奋斗之目标。虽然目标未必能达成,但至少在其实践、奋斗之过程中具有一定之价值。例如任何年轻人立志做任何大事业,即使将来不能成就大事业;但他的奋斗、学习、研究之过程所得之利益仍是有收获的。

  (三)理想社会之设计具有积极之教育作用。甘地本人在宣扬他的理想时,就亲自参予各社区的活动,与村人过同一样地生活、作同样地工作,他不是用言词来感动人,而是用行动感动人的;尤以他的人格,他的智慧,他的领导风格都能使人感到他的神圣性,人们对他的记忆是超越时空,存在久远的。虽然甘地已不在人间,甘地理想社会也可能永不能实现;可是甘地之精神,甘地理想社会会仍长留人间,对世人发生教育的作用是深远的。

  其实,理想社会与国度,在中国古代有「包胥氏」之国[46];有道家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国[47];有陶渊明桃花源之理想乐园[48]。在希腊,有柏拉图之「理想国」[49];在十八世纪以来英国、俄国均有「公社」之实验[50]。但都只是存在在观念上,想像中;即使已付诸实验也只在短期内即告失败。

  倒是中国大陆在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将柏拉图理想国集体劳动、集体托儿、集体企业等实现了;也将甘地工资统一及低工资政策做到了,可是,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所以无论上述前人之经验,是基于浪漫的情怀,或是从社会的、宗教的,乃至暴力的不同立场来实行其理想之社会,都是失败的。

  其失败之原因:一在疏忽了人的尊严;二在疏忽了人性的双重性;三在不能激扬人的创造力。基本上,也是有违背人性的。即使是甘地的理想社会也有违反人性之嫌。因为人不仅存有天理,同时也存有人欲。在甘地的理想社会里看不到有乐育之设计,而乐育一项对现代青年之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说,以建构一个理想的人间净土来看,甘地之社会蓝图对人类灵性具有相当教育性;但如要真正实现人间净土势必重视人的双重性格,那就是天理与人欲,亦即儒家所说之良知与人欲。基于此,以甘氏之理想社会培植人的灵性,且不昧于现代科学及社会之大环境下来营造人间净土始有可能。法鼓山现正在賡续推行。建立人间净土,甘氏之得失,实值得借鑑。

  八、结 论

  最后,我们将以上甘氏之理想社会再作一极为清晰、具体之结论。

  1.甘氏之理想社会是宗教的:主要是一个理想社会才能培植人的灵性,所以甘氏之理想社会就是一人间净土。他主张真理即上帝,上帝即真理。不相信有上帝的人,一定得相信真理;不相信有真理的宗教信徒,一定相信有上帝;但甘氏认为真理、上帝是一体的、同一的。

  2.甘氏之理想社会是平等的:甘地所到之处,一定要求有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聚会中学习瞭解,从瞭解中达成融和。村社干部由职业或选举产生,没有统治与被统治之分别。工资同一,没有贫富之差别。完全为一平等社会。

  3.甘氏之理想社会是以自然社区为单位:所谓自然社区应以人口、经济条件、交通……等作考量。因为这些是能自给自足的基本条件。

  4.甘氏之理想社会是一个养生送死的福利社会:社区内居民之生育、保健、就医到死亡安葬全由社区自治会服务,不必家庭居民独自面对一切灾难与不幸。

  5.甘氏之理想社区是一个必须各尽其能的社会:不但每个人之职业要註册、登记;而且,每人之工作亦得每日登记以防止佣懒、怠工。如不适任工作则可以调动;如无适任之工作,须接受职业再训练。

  虽然,我们已质疑甘氏理想社会之实现,实际上难能可期;但也并非是出自幻相,妄想之乌托邦。因为他是根据实验经验,再订定步骤而设定的理想。

  自一八九三年在南非当律师开业,协助印侨及有色人种争取平等地位,而提倡非暴力,直到一九四八年领导印度独立成功,他所坚持的是组织民众与其社区计划合而为一。他创办各种刊物,宣传他的政策。这些都是有计划有步骤的。

  甘氏是印度自佛陀以来,将社会改革、宗教改革同时鎔为一体最成功的人物[51]。不过,甘氏所及之面,还有政治革命与经济改革尚大于佛陀;但却不及佛陀之教义来得深入[52]。甘氏之理想社会尚只是在训政时期,当印度独立甫毕,甘氏即想积极推动大社区计划。但他这时春秋已高,又竟不幸死在他心爱的同胞之狙击下,其大社区之理想亦因人亡政息[53]。其所以失败,实由于陈义太高。佛陀是以宗教为主,同时带动社会之改革,虽陈义也高,毕竟是宗教,所以是成功的[54];甘氏是以政治、社会革命、改革为主导,以宗教为手段,或说是以之带动宗教之改革,因为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故由于陈义太高,终至曇花一现即已枯萎了。但这仍无损甘氏个人之伟大人格[55];或许,也更能增进世人对甘氏之崇敬。甚至,他的理想社会也能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28])同註12,p.201:1934年5月18日对国大党演讲:我要求诸位不要过分享受舒适之生活,而要保持贫苦……确定以后没有和平安宁的好日子。同见註1,页312。

  [29])同註12,载于1894年3月24日之“The Vegetarian”日报,称素食为Vital Food。同年4月28日告读者公开信,说明素食七点利益。

  [30])同註12,pp.24~52。

  [31]) 同註10,Vol.I, p.37。

  [32])甘氏于印度国大党组成之际一度返回印度;嗣后,始渐渐形成其领导地位。

  [33])同註10,Vol.III, p.192:“Navajivan”,专为宣传保护不可接触的阶级而创立,也保护其他弱势团体及无助之贫苦大众。

  [34])同註12,p.171。

  [35])同註12,p.172。载于1930,3,30之“Navajivan”报。

  [36])同註10,Vol. V, pp.170、177,于呼吁废除不可接触者阶级历次演讲中均有提到。

  [37])同註10,Vol. I, p.117:该农庄于1910年5月30日成立。

  [38])托尔斯泰在1910年11月20日过世,9月7日曾写给甘地一封长信略谓:我收到你的〈印度舆论〉(Indian Openion),对于我的不抵抗之关心。爱是人类生命中之律则;爱不能作生命中律则之工具……一旦爱赋予强制性,爱就成为生命律之工具……。同註10,Vol. I, p.122。

  [39])同註10,Vol. I, p.37。

  [40])同註10,Vol. I, p.122。

  [41])同註12,p.178。

  [42])如中国历史上,历代之帝制王朝,莫不是纯粹争做皇帝接竿而起,大都没有一定的理想。所谓汤武革命之弔民伐罪也仅止此例而已。

  [43])印度是宗教文化国家,偏重精神生活,不太著重物质,所以重视人之业力,重视来生,经常有宗教冲突;中国以儒家为中心,对来生、鬼神均存疑,所以在中国,没有严重之宗教冲突。

  [44])可以预见,未来居民因各种变迁关系之原因,流动性会愈来愈大,甘氏完全以道德规范之乡村共和,更不可恃;尤以其集乡村共和、城镇共和为一统之国家,更是太理想化了。同註1,页314。

  [45])同註1,页253。

  [46]) 包胥氏之国见《易》〈繫辞下〉。

  [47]) 见《老子》80章〈小国寡民章〉。

  [48]) 见〈桃花源记〉,《陶渊明集》页350,台湾古籍出版社出版。

  [49])柏拉图理想国(The Republic)主张哲人治国,无私人财富,连子女都是国家所有,自 生下即交国家集体抚养,夫妻分居男女公社。

  [50])同註10,Vol. I, p.122:十九世纪托尔斯泰称其为暴力当道的时代,人民在暴力主宰下求生存,所以当时各国有实验性公社成立。除了托氏外,1884年在英国伦敦有由Sydney Webb等建立之费边社 (Fabian Society);甘地之托尔斯泰农庄;民国初年,我们太虚大师亦建议将南普陀由国家成立一示范净土。《太虚大师全集》24册,〈建设人间净土论〉,页398~400。

  [51])同註10,Vol. I, p.97:1908年11月9日,甘地在监狱中写给Kasturbai先生:我的奋斗不仅是政治的,也是宗教的,这是最纯洁的奋斗,无论生与死都置之度外。1919年甘氏协助英人打胜第一次世界大战,希图换得英人之同情、感激以换取允许印度独立;但结果相反,甘氏于同年3月23日发动民众运动,以宗教净化,悔、自我痛苦追求宗教、政治之和平改革。同註10,Vol. I p.247。

  [52])甘氏与佛陀同是强调众生平等、同主张慈悲、同是宗教家、同能摄众、同被尊为圣人。但佛陀是反传统宗教;甘地是修正传统宗教。佛陀是出世的教主;甘氏是入世宗教家而已。佛陀具有独立之哲学系统;甘氏只是承袭,综合了部份哲学。佛陀以宗教思想一併达到社会改革;甘氏以宗教方法达成政治、社会之改革。佛陀之教义日久弥新;甘氏之圣名谅亦能久传,但其思想未必会流传久远。
  
  [53])甘氏过世之后,印度政府从不提大社区之计划,也无人讨论。尼赫鲁父女主政所实行之社会主义是保守的经济政策,兼之大工业、大企业收归国营,逕行中央集权。这与甘氏之大社区自足之理想正相反。

  [54])佛陀之「缘起论」本来是现实的,是以说明众生与现象世界之因果关系;再加上其业说与轮迴说,又构成三世因缘果报,形成宗教观。所以佛陀并无甘氏之困难。

  [55])甘氏对自己真诚的悔,对世人无私的爱心,不计个人生死之全心付出,从其言论集里可以得到全面的了解;从其被枪杀前后之从容慈祥,可以得到印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