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施暴者是怎樣敗給聖雄甘地的?


聖雄甘地少年時幾乎完全不吃肉,吃肉的話身體會有強烈的排斥反應。後來遇到了一個朋友,告訴他:“就是因為印度人不吃肉,所以我們的身體虛弱,才會被吃肉、強壯的英國人欺壓統治。為了印度的未來,我們通通都要吃肉。”
甘地被這樣的熱情說法感動了,開始努力強迫自己吃肉。不過,後來終於成功把英國殖民者趕走,爭取到印度獨立時,甘地畢竟還是吃素的。
事實是,甘地能夠帶領運動將英國人趕走,關鍵就在於他發現了一種完全相反的力量。當大部份人都像那位朋友一樣,追求讓自己變得強壯,要比英國人更強大時,甘地選擇:讓英國人因為自己的強大而敗落。
甘地的精神是“非暴力”,是“不抵抗”,然而“非暴力”、“不抵抗”怎麼能成為印度的力量呢?英國殖民的前提目標,不就是要讓印度人乖乖服從,對英國的所作所為不抵抗、不訴諸武力反對嗎?
甘地真正了不起的策略,不是“非暴力”、“不抵抗”本身,而是激發英國人的暴力,在英國人的暴力之前,以“非暴力”、“不抵抗”的做法,形成沒有人能忽視的對比對照。
他看穿了,勉強自己吃再多肉,印度人永遠不可能像英國人有那麼多肉吃,也永遠吃不出比英國人更強大的力量。印度人真正擁有的,是弱者的地位、被欺壓者的處境。
從一個角度看,英國是甘地的頭號敵人;換另一個角度看,甘地卻又是個最瞭解也最信任英國的人。他的策略建立在兩項條件上,一方面他充份瞭解如何刺激英國殖民政府動用暴力,做出殘暴的舉措;另一方面他又十足信任英國人具備著根本的文明態度。
甘地的成功,靠著激發英國人自己的羞恥心。動用暴力對待不合作的人,如果這些人也還之以暴力,那麼施暴者就可以在衝突中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然而,多少人能夠在別人不抵抗不逃避的情況下,堅持施暴呢?又有多少人,看到強勢者傷害手無寸鐵且不抵抗不逃避的弱勢者時,不會產生對弱者的同情,對強者的痛恨呢?
英國殖民者怎麼敗給甘地?敗在他們國民的基本良心,甘地讓他們看出了殖民壓迫的絕大不公平,讓他們恥於接受自己的國家,是這樣欺負弱小的國家。國內輿論態度的指責,終於使得殖民政府進退失據,掩面離開印度。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上。馬丁路德金承襲甘地的策略,讓所有美國人看到白人加之於黑人身上的可怕暴力,讓絕大多數的白人都感到羞恥痛苦,讓這份羞恥痛苦轉為改革的力量。
1942年,當倫敦陷入德國空軍瘋狂轟炸中,甘地發表了著名的演講《退出印度》,裡面說:“……我從來不曾有過任何仇恨的感受。實際上,我認為自己現在對英國遠比以前還要友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目前正處於困境中。因此,我的友好情誼要求我必須挽救他們擺脫自己的錯誤。”
受到德國侵略威脅的英國,最有機會看清楚自己侵略威脅別人的錯;同時,如果繼續堅持不給印度人自由,英國人要如何說服自己為自由而戰,不能屈服在希特勒的武力之下?
讓我們再聽一段聖雄甘地演講中的話語:“在我想像的民主當中,在一個由非暴力建立的民主當中,所有人都將享有相同的自由。每個人都將是獨立自主的。我今天就是要邀請各位參與追求這麼一種民主的抗爭行動。”
這麼多年後,甘地的理想依然散發著光輝,甘地的邀請在世界許多地方,依然有效。(印尼星洲日報‧文:楊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