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波罗的海之路


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罗的海之路爱沙尼亚语Balti kett拉脱维亚语Baltijas ceļš立陶宛语Baltijos kelias)是发生于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和平示威。大约有200万人加入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 该示威也是波罗的海三国追求脱离苏联、各自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此事件场景震撼、牵动情绪,在国内外均大收宣传之效[1]。社会运动家借此宣扬对独立的看法;他们认为,苏联占领三国是不合法的,三国独立并非政治议题,而是道德议题。莫斯科的苏联政府以激烈的言辞回应[1],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修补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示威后6个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

目录

  [隐藏

背景 [编辑]

三国立场 [编辑]

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的一块石块,上面刻着立陶宛文字“STEBUKLAS”,即“奇迹”。
尽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文在纽伦堡审讯时曝光,但苏联一直否认这些条文存在[2]。苏联的政治宣传也坚称,三国的国民议会代表各国人民意愿,向苏联最高苏维埃提请加入苏联──故此,三国是自愿加盟苏联,而非苏联占领三国[3]。三国则宣称他们是被苏联以武力非法合并的。一般认为,苏德两国签订的密约证明三国是被非法占据的[4]。只要能指出苏联占领和苏德条约之间的关系,就可宣告苏联对三国的统治无法律基础,1940年起在当地实施的苏联法律自动无效[5]。若这种说法成立,即自动解决重夺主权或争取自治的争议,因为波罗的海国家从来没有合法地属于苏联[6];三国在二战期间原为独立国家,也可以合法恢复原有地位,宣告苏联法律对三国无效力,使三国无须再遵守《苏联宪法》,也省却正式的脱离程序[7]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波罗的海三国和莫斯科的关系日益紧张。罗穆阿尔达斯·奥佐拉斯在立陶宛发起200万人联署抗议行动,要求红军撤出立陶宛[8]。立陶宛共产党也考虑与苏联共产党决裂[9]。1989年8月8日,爱沙尼亚试图修改选举法,限制新移民(主要是俄罗斯工人)的选举权[10],触发俄罗斯工人的大规模罢工和抗议。莫斯科称这些事件为“族群间冲突”[11],从而在混乱中“缔造和平”[12]。随着局势日益紧张,有人期望莫斯科会应波罗的海人民的意愿而推行改革[13]。与此同时,东德埃里希·昂纳克罗马尼亚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表示,若苏联决意武力镇压示威,两国会提供军事援助[14]

苏联回应 [编辑]

8月15日,苏联官方喉舌《真理报》回应爱沙尼亚的罢工,严厉谴责“激进主义者”罔顾苏联整体利益,贪图一己的“狭隘民族主义”,挑动“歇斯底里”式的群众活动[10]。17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真理报》公布关于加盟共和国的新政策。然而,其内容大都是老调重弹,即苏联不仅于外交和国防中保留领导地位,还主导经济、科学和文化[15];但在某些方面也作出了轻微让步,如:提议加盟共和国可在法院反对苏联法律(当时波罗的海三国已经修改宪法,赋权各自的最高苏维埃否决苏联法律[16] ),还可以把各自的民族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但强调俄语仍然主导)[15]。计划中包括立法取缔“民族和沙文主义组织”,以控告争取独立的团体;还提议以新的联合协议取代1922年联盟条约,作为苏联宪法的一部份[15]
8月18日,《真理报》刊登阿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对《苏德条约》等文件的看法。雅科夫列夫是全国苏维埃大会调查《苏德条约》和秘密条文的26人委员会主席[17]。雅科夫列夫承认和谴责秘密条文,但他坚称这些条文与波罗的海国家加入苏联无关[18]。因此,苏联一改立场,不再声称秘密条文不存在或是伪造的,但仍不承认1940年占领了三国,波罗的海国家对此结果当然不满。8月22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的一个委员会宣布,1940年的占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结果,故此不合法[19]。这是首次有苏维埃正式机构挑战苏联统治的合法性[20][21]

示威 [编辑]

筹备 [编辑]

维尔纽斯盖迪米纳斯塔附近的纪念物
开放政策经济改革启发,街头示威日渐受欢迎和支持。1986年8月23日,21个西方城市(包括伦敦斯德哥尔摩西雅图洛杉矶珀斯华盛顿特区等)举行黑丝带日游行,要求世界正视苏联侵犯人权。1987年黑丝带日,36个城市举行示威,包括立陶宛维尔纽斯。同年,爱沙尼亚塔林拉脱维亚里加也举行反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示威。1988年,苏联政府首次批准这些示威,没有逮捕示威者[5]。社会运动家计划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当日举行特别大规划的示威。人链的提议是谁人和何时提出,至今不详;似乎是7月15日在派尔努的三方会议中提出的[22]。8月12日,三国社会运动家在采西斯签订正式协议[23]。这次示威获地区共产政府批准[24]。同时,几个谴责苏联占领的联署,分别得到上十万人支持[25]
主办机构为确保人链不受干扰,预先在地图上明确标出城市、城乡和村落的准确位置。交通不便者可乘坐免费巴士[26]。全国均投入筹备工作,连之前置身事外的郊区也积极参与[27]。虽然有些雇主不允许员工请假(8月23日为星期三),但有些则资助巴士费用。8月23日,特别电台广播负责协调工作[24]。爱沙尼亚订当天为公众假期[28]
波罗的海争取独立运动以这示威名义,向世界和欧洲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犯罪行为,并促请各方宣告这条约自签署一刻起即“无效”[29]。声明也指出波罗的海国家问题是“不容剥夺的人权的问题”,批评欧洲社会持“双重标准”,对“希特勒–斯大林时代最后几块殖民地”视若无睹[29]。当日,《真理报》刊出社论“仅为事实”,引用争取独立者的语句,从而显示他们反苏联的行为不可接受[30]

人链 [编辑]

爱沙尼亚的纪念物
人链连接波罗的海三国首都──维尔纽斯里加塔林。从维尔纽斯开始,沿A2高速公路,经过乌克梅尔盖和帕内韦日斯,再沿着E67公路,经过切哈努夫、包斯卡、里加、爱那兹、派尔努,最后到达塔林[31]。当地时间下午7时(协调世界时下午4时),示威者和平地牵手15分钟[3],然后有一些地区聚会和示威。在维尔纽斯,约5千人在大教堂广场聚集,手持蜡烛唱爱国歌曲(包括《国歌》)[32]。其他地方则有僧侣举行弥撒,或敲响教堂钟。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人民阵线领袖在两国边界会面,举行一场象征性的丧礼,竖立一支大型黑色十字架[28]。示威者手持蜡烛,高举黑色丝带装饰的战前国旗,悼念苏联暴政的死难者:“森林兄弟”、遭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政治犯,和其他被标签为“阶级敌人”的人[21][32]
莫斯科普希金广场上,数百人为同情波罗的海国家而尝试发起示威,但被防暴警察阻止。塔斯社报道,75人因破坏和平、轻微毁坏公共设施和其他罪行被捕。同样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影响的摩尔多瓦,有1万3千人示威[33]
人数[34]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总人口(1989年)160万270万370万
原住民人口(1959年)75%62%79%
原住民人口(1989年)61%49%80%
大部分对参与人数的估计都在100万和200万之间。路透社新闻报道,约70万爱沙尼亚人和100万立陶宛人参与示威[33]。拉脱维亚人民阵线估计约有40万人参与[35]。主办单位在活动前期望原住人口中,有百分之25至30人会参与[27]。塔斯社报道苏联官员认为,30万爱沙尼亚人和接近50万立陶宛人参与[32]。要使人链物理上可行,每国必须有约20万人参与[3]。空中拍摄的录像显示,人链在农村地区几乎是没有断开的[20]

后续事件 [编辑]

事情已经过了火。波罗的海人民的命运充现重大威胁。人民应该知道他们的民族主义领袖正在把他们推进无底深渊。倘若他们达成目标,可能会对这些国家造成灾难性的影响。问题因他们的存在而出现。
《中央委员会关于苏维埃波罗的海共和国局势作出的声明》,8月26日[36]
1989年8月26日,苏联电视台黄昏新闻首19分宣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声明[37]。声明以严厉字眼警告,从事“反社会主义、反苏联”不法行为的“民族主义、极端主义群体”,正在日渐滋长[38]。声明指责这些群体歧视小数族群,威吓仍然忠于苏联理想的人[38],并批评地区政府没有阻止这些行径[30]。苏共称波罗的海之路为“民族主义的歇斯底里”,会恶化成“无底深渊”和“灾难性”的结果[25]。声明号召农民和工人挽救局面,捍卫苏联理想[30]。总括而言,声明带有双重意思:一方面间接威胁使用武力,另一方面希望以外交手段解决纠纷。一般认为苏共中央仍未决定选择哪个方案,不排除任何一个可能性[39]。透过亲苏传媒发表声明,是因为莫斯科相信在三国仍有很多受众[30];而对波罗的海国家共产党的批评,则表示莫斯科打算撤销他们的领导权[39]
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主张和平改革[40],谴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41]。8月31日,三国社会运动家向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发表联合声明[42],指出受到侵略威胁,要求国际委员会监察局势。声明播出后,莫斯科的态度几乎立即软化[43],苏联也没有实现先前作出的威胁[44]。9月19至20日,苏共中央召集商讨国籍问题──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自1988年初一直拖延的议题[45]。大会没有特别提及波罗的海国家,并且重申苏联中央统治地位和俄语主导地位的一贯方针[46]。虽然会议承诺提高自治度,但充满矛盾,也没有指出这次冲突的原因[47]

评价 [编辑]

为纪念波罗的海之路10周年的立陶宛立特纪念币为纪念波罗的海之路10周年的立陶宛立特纪念币
为纪念波罗的海之路10周年的立陶宛立特纪念币
人链象征波罗的海人民的团结,也向全世界关注波罗的海三国事态发展的人传播这种理念[48]。事件中非暴力“歌唱革命”的正面形象经过西方媒体报道广为流传[49]。社会运动家,包括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等,以此宣扬独立是道德而非政治议题,强调重新独立可恢复历史公义,消除斯大林主义[50][51]这次运动受到群众支持,使成立仅1年的独立运动变得更坚决和彻底,不只是要求莫斯科给予更大自由,而是要争取全面独立[20]
1989年12月,雅科夫列夫委员会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条文的谴责议案,获全国苏维埃大会通过,最高苏维埃主席戈尔巴乔夫签署了这一决议[52]。1990年2月,波罗的海三国举行了首三次最高苏维埃民主选举,支持独立的当选人占大多数。1990年3月11日,波罗的海之路后6个月内,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8月20日和21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宣告独立。截至1991年底,西方大部分国家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
波罗的海之路是史上首个和最长的没断开人链。2009年,纪录波罗的海之路的文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以承认它们在纪录历史方面的价值[53][54]

仿效活动 [编辑]

东欧国家、苏联国内和台湾都相继举行过类似示威,如约有200万台湾民众参与的228百万人手牵手护台湾

参见 [编辑]

注释和参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