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實現社會變革的非暴力途徑

Nonviolent Paths to Social Change

美國電子期刊
2009年3月

非暴力抗爭方式源遠流長,其代表人物包括印度的莫漢達斯•甘地和美國的馬丁•路德•金。過去三十年中,非暴力運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世界各地廣泛興起,抗議民眾採用資訊傳播、抵制、靜坐、示威遊行等手段,促進了意義深遠的社會變革。

本期目錄

第14卷第3期

編者的話

非暴力行動為何有效

  • 非暴力行動的力量斯蒂芬•叔內斯(Stephen Zunes),三藩市大學政治學教授
    武裝鬥爭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非暴力"人民權力"運動的成功則依賴於促使人們關注官方的壓迫,贏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 美國歷史上的非暴力思想艾拉•切爾努斯(Ira Chernus),科羅拉多大學宗教學教授
    植根於16世紀歐洲的非暴力抗爭思想於19世紀和20世紀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並傳播至亞洲和非洲。

相關圖片專輯

  • 《資訊自由法》的演進
    資訊自由為政府的公開透明奠定基礎。根據保障資訊自由的法律,各級政府應以最低的收費向要求獲得資訊的任何人提供資訊。大多數法律對於提供涉及國防和對外關係的資訊都有例外的規定。

從草根推動變革

  • 社區組織者做什麼?凱西•派特裏奇(Kathy Partridge),多元宗教基金組織執行主任
    千百萬美國公民在社區組織者指導下學會了如何促使政府公正地行使職權。
     
  • 網路競選:調動志願者和選民大衛•塔爾博特(David Talbot),《科技評論》雜誌首席記者
    巴拉克•奧巴馬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獲勝,顯示出利用互聯網籌集捐款和發動志願者的巨大威力。
     
  • 有效利用抗議的威力克萊•舍基(Clay Shirky),紐約大學互動式通信專業教授
    簡便的新型通訊手段正在為普通民眾組織集體行動掃除障礙,從而改變世界的面貌。

科學依據

  • 戰爭會消失嗎?約翰•霍根(John Horgan),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寫作中心主任
    戰爭並非人的本性使然,非暴力抗爭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 “囚徒困境”和其他機會大衛•巴拉什(David P. Barash),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
    根據博弈論,合作雖然不是那麼容易實現,但是與衝突相比,合作往往是更佳選擇。

非暴力運動的楷模

  • 作家哈沃德·辛科塔撰文介紹了七位通過非暴力途徑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士,其中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肯雅“綠帶運動”(造林運動)創始人旺加里•馬塔伊、推動禁用地雷的美國教師喬迪•威廉姆斯和倡導婦女和兒童權利的伊朗前法官希林•伊巴迪。另外四位是:在紐約貧民區興辦教育的傑佛瑞·卡納達、美國知名作家和人權活動家弗朗辛•普羅斯、與人口販運作鬥爭的大學生凱薩琳•千和德里克•埃勒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