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逍遙騎士 切.格瓦拉新形象


 中國時報 
王嘉源/本報系專用紐約時報特稿

切.格瓦拉普遍被世人視為一名革命分子;有些人認為他是個英雄式、耶穌基督式殉道者,有些人認為他是一套實驗失敗之意識形態的化身,對另外有些人而言,他則只不過是T恤上的商業化人像罷了。 


然而,對拉丁美洲年輕人來說,切.格瓦拉還有一種形象已開始浮現:一個浪漫、悲劇的年輕冒險家,他與五○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柯魯亞克(以旅途冒險遊記《在路上》為成名作)或銀幕叛逆偶像詹姆斯.狄恩(後來駕駛保時捷跑車出車禍身亡)之間的共通點,並不亞於他與古巴總統卡斯楚之間的聯繫。 


這種現象肇始於十年前其回憶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的出版,該書至今已成為拉丁美洲大學生與年輕知識份子奉為聖經之作。而巴西導演華特沙爾斯根據該書拍攝的電影《摩托車日記》本月上映後在拉丁美洲風評佳,最近又在坎城影展上獲會外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獎),據信這對上述現象還會帶來推波助瀾作用。 

該回憶錄與電影重述切.格瓦拉於一九五一年展開的歷時八個月、長達七千五百英里的南美洲五國之旅,當時他年僅廿三歲,患有氣喘病,是個醫學院學生。他與友人葛拉納度先騎乘一部老式「大力士」摩托車上路,接著靠搭便車還有偷渡,穿越彭巴斯大草原,越過安地斯山,並橫渡亞馬遜河,直到抵達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卡斯,兩人才分道揚鑣。 

切.格瓦拉只是記述是一個典型的邁向成人故事:一趟兼具政治和個人意義的冒險與自我發現之旅。他在與友人抵智利時寫道:「我們只是一對流浪漢,行囊在背,滿身塵土,舊時的貴族階級自我意識已所剩無幾。」 

可想而知,自命為切.格瓦拉形象守護者的古巴政府,從來不怎麼喜歡《摩托車日記》。該書直到一九九○年代初才獲准出版,即使今日,古巴官定的《切.格瓦拉全集》收錄了他的「游擊戰」與「開闢兩個、三個乃至許多越南」等著名文章,卻刻意剔除了他的日記。 

阿根廷籍歷史學家歐唐納指出:「古巴人剔除了切.格瓦拉所有非英雄的一面。其個人疑慮、性放蕩以及與友人葛拉納度爛醉如泥時刻,這些全與他們希望營造的不朽英雄形象不相符。」 

相形之下,今日外界對切.格瓦拉的「去神化」現象,乃是為其「去古巴化」過程的一環。雖然古巴官方記述通常稱切.格瓦拉是個「國際主義者」(避提他是阿根廷裔),他只在古巴待過八年。事實上他在一九六七年過世時已放棄古巴籍。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領導游擊戰潰敗後遇害身亡,年僅卅九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