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阿林斯基《反叛手冊》(1)


反叛手冊
image005 
英文原著: 《RULES FOR RADICALS》
作者: S.阿林斯基
譯者: 廖世德
錄入: 東珍納蘭文化傳播中心 梁豔豔 2003年

目錄:
  1. 作者簡介
  2. 譯序
  3. 楔子
  4. 目標
  5. 手段與目的
  6. 說文解字
  7. 幹部教育
  8. 經驗的交流
  9. 第一步
  10. 策略
  11. 代理權戰略的產生
  12. 前路
  13. 參考書目
  14. 注釋
作者簡介
  梭而·阿林斯基(Saul Alinsky)一九〇九年出生於芝加哥。最先在芝加哥的街坊受教育,然後才進入芝加哥大學就讀。罪犯學方面的畢業論文使他開始接近卡朋幫(Capone gang),後來又到裘利業監獄研究囚犯生活。
alinsky
  今天我們所知道的阿林斯基意識形態和群眾權力組織的阿林斯基觀念(Alinsky concepts)都是他創立的。國際間現在已經承認他在組織貧民爭取公民權方面的成就。一九三〇年代後期他在辛克萊筆下的“叢林”,芝加哥的“後院”做組織工作。此後的幾年,透過一九四〇年成立的“工業區基金會”(Industrial Areas Foundation),阿林斯基和他的副手在芝加哥,乃至於全國各地協助各地社區成立社區組織,其中包括紐約羅徹斯特的黑人社區,加州的墨美人社區。此後阿林斯基把注意力轉向中產階級,他和他的副手並且成立一個訓練組織幹部的機構。阿林斯基早期的作為結果是使他屢次遭到逮捕坐牢。他的第一本討論社區組織的書《激進的號角》大部分就是在獄中寫成的。
阿林斯基卒於一九七二年
  “你要在沒有人的地方成為人”
          ——拉比·溪勒(Rabbi Hillel)
  “讓他們叫我叛徒無妨,我很歡迎,我不在乎。可是如果我的靈魂要變成妓女,我就必須承受魔鬼的處境……。”
          ——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
  人類一切的傳奇神話和歷史(他知道神話何處中止,而歷史開始;或者,何者為歷史)當中,他是第一個起來反叛當權派而又反叛有效的激進派。我們對這一位人類的第一個激進派,至少不要忘記一種前瞻性的認識,因為,他至少贏得了他的王國。
          ——Lucifer(譯按:又名Lucifer Calaritanus,義大利薩
            丁尼亞地方卡格利阿利城主教,卒于西元370年左右。)

譯序
  梭而·大衛·阿林斯基(Saul David Alinsky)一九〇九年一月三十日出生於芝加哥的貧民區。成長過程中在兩個地方受過教育;一個是芝加哥的街上,一個是芝加哥的大學。大概是天生資質良好吧,街上的耳濡目染並沒有使他墮落為另一個貧民或罪犯,而是使他變成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主攻罪犯學(criminology)。為了寫畢業論文,他開始接觸卡朋幫(Capone gang),後來還到裘利業監獄(Joliet State Prison)研究囚犯生活。畢業以後,他擔任過短暫的罪犯學家的工作。不過,他不會停留在罪犯學的“實然”研究之上。出校門沒多久,他就追隨約翰·路易士(John L. Lewis)從事工業組織會議(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的組織工作。但是他覺得自己不屬於勞工運動的角色,於是,一九三八年他住進芝加哥的愛爾蘭人社區“後院”(Back of the Yards),組織後院議會(Back of the Yards Council),以遊行、抗議等方式對抗當地的肉類包裝公司、房東、政府機關等。一九四〇年在慈善家菲爾德三世(Marshall Field III)的支持之下建立工業區基金會(Industrial Areas Foundation)。以後的二十年間他就以這個基金會在全國各地協助貧民區建立社區組織。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協助米蘭大主教建立反共產主義工會。這一位米蘭大主教就是後來教宗保祿六世。
  一九六〇年阿林斯基第一次嘗試在黑人社區建立群眾運動組織,地點在芝加哥的“南邊”(South Side)。這就是著名的TWO(The Woodlawn Organization)。
  一九六五年,阿林斯基在紐約的羅徹斯特的黑人社區做組織工作。此次的工作結果是成立“戰鬥團”(FIGHT)。不過這個組織其實原來叫做“Freedom,Integration,God,Honor-Today”這個組織的運動迫使當地的各個企業改善黑人員工的待遇與任用制度。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與工業巨頭柯達公司的對抗,他運用“股票代理權”(Proxy)為抗爭手段。在當時這種手段真是匪夷所思;連阿林斯基和其同工們都陶醉不已。
  但是,在幫助窮人家及弱者以後,阿林斯基的眼光並沒有放過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在阿林斯基眼中是比無產階級更彷徨的人,因為他們既想“保守”現有的利益,又想“爭取”更多,所以在人格上有精神分裂症。又因為阿林斯基相信只有將大多數人結合起來,才可能產生真正的社會變革,而中產階級占全美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他一直沒有忽視中產階級。一九六八年他宣佈成立中美洲研究所(Mid-America Institute),專門訓練中產階級組織幹部會自己的鄉里做組織工作。同年他在芝加哥策動反污染運動。一九七一年他出版本書,作為中產階級群眾運動的策略的一份記錄。阿林斯基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二日過世。死前未嘗一日稍離他的工作。
  譯者在譯本書的時候,常常在深夜沉靜的燈下越能感受阿林斯基對於生命旺盛澎湃的熱愛。雖然阿林斯基本人從來不耽溺於談論自己。他不談,不過他是這樣的一個人沒錯。
  在運動方式上,他向來自許為激進派。這一點可以有兩方面來說,一方面,他由工作經驗中知道,通俗的群眾運動方式(示威、遊行等)效果上有其限度;另一方面,尤其在起步的說服工作上,還要面對群眾的冷漠、絕望。此時幹部一方面要在本身的人格上做一種調整、訓練,由此培養出一種感動人的能力。因此他在“幹部教育”這一章裏明列幹部必須具備十大人格能力:不敬、好奇心、想像力、幽默感……等等。群眾既經組織之後,就是運動策略的問題了。阿林斯基的策略常常是很有想像力的;合法,但確實構成威脅。幹部人格與運動策略——此兩者是阿林斯基之所以自認激進之處。
  不過,手段儘管激進,他追求的目標其實是非常保守的。雷文(C. F. Levine)曾說阿林斯基是“激進瓶子保守酒”。阿林斯基激進的手段之下,他追求的都是生民食衣住行的平等安全與生命基本的尊嚴。他無意於改變美國的體制。他以為,美國的社會儘管病態,美國人民相對上仍然有相當的追求自身權益的機會和自由。這一點就是美國與臺灣社會的不同。阿林斯基屢次說到“在自由社會中追求自由社會”;但是在臺灣社會這個講法就失效了。今年“五二〇事件”就二二八以後的代表性事件。臺灣人民在歷經四十年政治壓迫,四十年和平抗爭無效之後,歷史終於把臺灣社會推向革命的起點。山雨欲來,當權者並無化解的智慧,而人民,在移植阿林斯基的運動技術時,必須記住我們是在一個法西斯封建的政權之下追求自由——謹為志。
廖世德  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九日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