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秦永敏:同城圈子的历史与展望


从2010年初开始,一些网友建立了几个QQ群系列,以城市和地区为单位把网友纳入群中,讨论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些民主同道做事认真细致,不求名利,只是为了宣传民主理念,抨击社会弊端,是一群默默无闻但是胸怀天下的理想主义者。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QQ群系列发展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互相结识、交流沟通的平台。尽管那时还没有同城圈子这个概念,但是,完全可以说,他们就是同城圈子的先行者。
从2011年8月开始,维权律师和赵常青、胡石根等北京志士定期举办公民聚餐活动,参与人数逐次增多。
2012年12月中旬,赵常青发出邀请,建议12月22日(一个周六)晚上到某处餐馆喝茶聊天。网友积极响应,最后来了将近60位各界人士,包括学者、律师、教授、记者、访民、艺术家、作家及部分维权人士。大家挤在一个小包间喝茶饭醉。7点40,“聚餐”活动结束后,一部分人士有事提前走了,还有40多位人士留下来,围圈交流,畅谈2012年的收获及对未来的期望。
参加“公民聚餐”会后发言的人士有:
肖国珍、陈兵、佐藤、楚元庆、刘凤刚、王小宁、齐月英、夏漪兰、王江松、戴春、郭旭举、李刚、王永红、江流勇、韩志广、江天勇、王藏、邝老五、严正学、刘伊哥、何德普、王金波、李焕君、刘德军、孙浩、彭剑、蔺其磊、李京、赵昕、王宇、张欲晓、雁南飞、李海、孟元昕、任铭、唐志顺、包龙军、李冬梅、韩颖、薛孟春、詹江、刘京生、欧阳劲、王京龙、胡石根等。
北京的聚会,参与者人数最多时高达150人,赵常青和那些聚会的参与者,都是同城圈子运动的探索者,北京同城圈子规模在全国首曲一指,与上述人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11年底,流亡加拿大的民运人士李一平开始在互联网上推广和实践一种组织策略,称之为小圈子策略。到2012年3月,陈忠和(民主党人),成斌麟,赵晶等流亡人士组成一个小团队,开始在微博、QQ群和RC语音平台大规模推广小圈子策略,使得《仲丘与美丽岛》《小圈子策略》等语音和文字推广材料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小圈子策略得到创建同城QQ群的民主网民的认同和采纳,并把这种策略投入实践之中,同城圈子的概念就正式产生了,同城圈子的活动也开始在各地网友中悄然兴起。
随后,上海民运人士李化平从2012年4、5月开始强力推广同城圈子概念。
李化平在2012年2月开始构架同城公民圈的设想,4月正式对外发布。这项行动得到了全方位的响应。根据他的了解,“同城公民圈”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已经全部启动,现在一部分的三线城市的网民也加入到了公民圈的行动。
李化平提出,同城公民圈的原则是“公开、低调、合法”,公民圈借用了儿时玩过的“找朋友”的游戏,把相信自由、公义和爱的好朋友聚在一起,守望相助,互相鼓励。
李化平说,除了聚餐活动,同城公民圈的参加者还以爬山、喝茶等形式将同城的网友联系在一起。李化平曾花了一年多时间周游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城市,他都跟当地的网友宣传同城公民圈的概念。他说,同城公民圈是公开合法的行动,当局要想阻止他们的聚会也只能找借口,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
在民运阵营受到广泛尊重的李海对推广这个运动付出了相当多的心血,通过各种渠道对同城圈子的建设提供很多战略性指导意见。例如他在网上发表的《同城聚会应当低调》一文提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民间难以形成有组织的力量。现存体制使得每个人处于孤立状态。我们需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让更多的人互相关联起来(即使仅仅是吃饭座谈),我们就是在促进变革。而这种互相关联,就是最低限度的公民社会。我们今天应该做的,是集聚中国社会的健康力量。李海指出,公民社会是一切进步的基础。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公民社会,即使变革发生了,也是带有很大虚幻性的局面。有了强有力的公民社会,即使变革没有发生,由于力量对比的不同,情况也会大大有利于人民。需要大量的人互相关联起来,才能形成社会变革的最初的推动力量。因此,李海指出,我们需要的是低调,尽量减少当局强力打压的可能性,延迟当局镇压的时间。
在各地主导推动同城圈子活动的,实际上有两大类人,一类是还没有正式与当局发生正面冲突的民主网友,一类是已经受到当局打压和骚扰的民运维权人士。由民主网友主导的同城活动参与人数更多,不仅在很多大城市有,而且很多中小城市都有。他们大多行事低调,所以不为外界所知,也较少受到当局的监控和骚扰,因此人数增长比较快。由民运人士维权人士所主导的同城活动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参与者主要是这两个阵营的中坚分子,因此人数并不是很多。其中有一些非常高调,从一开始就与当局发生正面的碰撞,因此在海外中文媒体上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也开始遭到当局的打压。
同城圈子运动可以说是98年组党潮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民间民主力量的集结。
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参与呢?
应该说,这是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必然表现。
自从中国以“改革开放”的名义回归市场经济以来,多元化的市民社会就开始重新成长,然而,此前却因为高调崛起而不见容于一元化领导,每有萌芽产生就被无情消灭。
这样,市民社会崛起的历史必然和一元化领导的强力打压的矛盾中,以“饭醉”活动为特色的同城圈子运动也就应运而生。虽然这令人想起“民不堪命”的周厉王止谤使“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三千年前之故事,但当今中国的一元化领导至少一时还没有能对公民聚餐大开杀戒,也好歹算是有了那么一点历史进步。作为人类第三个一千年初的“中国特色”,从小圈子到同城“饭醉”的公民运动因此应运而生。
小圈子策略的基本内容,一是利用互联网结识和联络负责任的公民;二是把同一地区的同道按社交圈子的形式聚集起来,三是在圈子之间建立多渠道的联络形成圈子网络,
圈子以聚集同道为宗旨,以合法低调为行动原则,脚踏实地,积累社会动员和组织的能力。
现在互联网上追求民主的网民大量涌现,所以,同城圈子可以有无穷的人员来源。同城圈子没有任何组织形式,也就使一元化领导狗咬刺猬难以下口,只要低调行事,甚至很难监控。它的基础无非是AA制饭局,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人人可以操作,不需要任何额外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风险又相当小,所以,作为大变局开始之前积累市民力量和建构公民共同体的有效方式前途无量。
由于同城圈子运动是一个开放式的运动,每个地方的同道都有选择自己方式和风格的自由。但是大家都要意识到,这个运动还在启动阶段,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公民社会的凝聚,在中国将是一个非常艰难地过程,各种打压会出乎意料的袭来,因此,如李海先生所说:“朋友们,不要急于挑战,不要急于行动。真想有所作为,就用心积累力量吧!”
也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以量的积累为目标,把凝聚负责任的公民当做的第一要务。
为此,针对目前出现的“上规模”“造声势”倾向,我们觉得,似乎在一段时间内有两个原则需要朋友们考虑:
一,分散。同城圈子应该是个多中心的公民运动,不由任何人发起,也没有领导机构。分散性保证了同城的安全性,令它不可能被当局完全打压下去。任何人或机构试图把这次运动迅速搞成全国一盘棋,或在现阶段策划统一行动,或筹建统一体系,在策略上都是不明智的做法。
二,低调。同城圈子现阶段最重要的目的是聚集同道,为将来积累实力,而不是用现有的一点实力向当局挑战。低调就是让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引起当局的注意,低调就可以少受打压,低调也可以联络更多的民主同道。高调进行同城活动的话,对当局而言就意味着挑战,就会引起监控和打压,就难以有效凝聚大量的公民。
政治,归根到底是实力的较量。
民间社会没有实力,一元化领导就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当今中国的民间社会必须发展出自己的政治实力来。
因此,同城圈子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而是为中国的宪政大业奠定社会历史基础的宏大工程。虽然它是上述杰出公民的伟大创意,也必须转化成为千百万公民表达政治关怀的自发行动,才可能产生应有的历史作用。这使我们想起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一群蚂蚁在洞穴内的随机堆土,最后会成为很漂亮的建筑。虽然不同的是我们对公民共同体的建构有着自己的预设,但是,如果不能转化成为千百万公民表达政治关怀的自发行动,则绝不会由此形成强有力的公民社会,并最终完成建构多元化宪政民主制的伟大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要达到这个伟大目标,需要很多人脚踏实地,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还需要实践者有相当的政治素养和策略思考。如果同城圈子的自我定位是推动巨变的操作者,就以实干来积累实力吧!
2013年1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