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坚强的民主革命斗士,辛亥革命元勋谭人凤事略


谭人凤坚强的民主革命斗士,辛亥革命元勋谭人凤事略
   
谭人凤,字有府,号符善、石屏,人称谭胡子,自称雪髯、髯翁、梅城叟。1860年9月20日生于湖南省隆回县鸭田镇塘湾村。早年加入洪门组织,1906年9月20日加入同盟会,1911年与宋教仁等组建中部同盟会。武昌首义时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民国成立后任粤汉铁路督办。袁世凯委任他为长江巡阅使,授陆军上将衔,均辞而未受。后奋力倒袁、护法,奔走呼号。1920年4月24日病逝于上海寓所,归葬新化水车毛田谭家山。
初出茅庐 广交豪杰
    
谭人凤出生在风景优美的隆回望云山北麓一普通农家。他有5个哥哥,其大哥和四哥是武秀才。在哥哥们的资助下,他9岁入私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同学中很有威望。他的老师李映林夫子评价说:“诸生有王霸之才者,莫若人凤。”
    谭家几代人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情贫弱,不畏强暴,克勤克俭,有勇有谋,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对小人凤影响很深。
谭人凤除了读“四书”、“五经”,还特别喜欢阅读具有反清思想的《船山遗书》、《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等书。
他从小身体孱弱,患有气喘病,可讲话时声音洪亮,说理条条是道,族中长辈都佩服他。他爱打抱不平,见到地方官绅倚仗权欺压贫弱,必挺身而出,仗义执言,鸭田一带的贪官污吏几乎被他个个骂遍。
青少年时期的谭人凤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成绩优良,却始终未能得志。30岁时,他因蓄胡须,被考官斥为“乡间讼痞”,赶出考场。从此,他在村内义学任塾师。
他邀同仁向富户劝捐,修茸校舍,延请良师,改进教法,义学面貌大有改观,来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
1895年秋末的一天,他结识了罗洪的维新名士邹价人,并一同策划,将义学改为福田小学,开湖南新学的先河。
    邹价人交游广泛,经常有人给他寄来《时务报》、《清议报》等倡言反清革命的宣传品。谭人凤见了这些宣传品,总是如饥似渴地反复阅读,扩大了眼界,也大大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
1903年,谭人凤邀人在新化城文场内创办群志小学,以培养革命人才为己任。这时,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策动会党头领马福益举事。邵阳李洞天、隆回刘纲领等会党头领来新化与谭人凤联系,群志小学成了革命场地,经常印制革命传单,派学生四处散发。但谭人凤很快发觉,用这种办法闹革命,“其道迂远,未能济急”,乃将学校停办,“改与会党耆帅游”。
1905年2月,谭人凤、周叔川二人黄冠草履,从隆回出发,翻越丛林草莽的雪峰山,风餐露宿,入溆浦,过辰、沅,下常德,并派谭恒山等人赴湘东、湘 南各县联络会党,召集湖南各路会党头领在岳麓山会盟。他在会上提出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主张和“同心扑满,当面算清”的口号,得到一致拥戴。他又亲自并派人赴两广、云、贵、赣等省联络会党。一时间,“谭胡子”成了江南数省联盟领袖,大家对他肃然起敬,谓他“慷慨好大义,善交游,隐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7月,谭人凤应蔡锷电邀,带了3个学生赴广西,协助蔡锷经办随营学堂。广西军队中有很多志士和学生,民间还有太平天国老兵,起事颇具有利条件。可是到10月间,经谭人凤运动的唐镜三、李燮和改变计划,“舆马入隆回”,准备起义,请谭人凤回来领导。当时,魏光焘刚从两江总督任上开缺邵阳,谭恐魏破坏起义,乃不顾蔡锷再三挽留,回到湖南,到半路即得知起义失败了。 
失败后的起义人员纷纷逃到鸭田避难,向谭人风求计。越初,谭人凤将他们安置在亲邻家。但清政府追捕的风声越来越紧,谭人风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不得已,他便于1906年1月26日化装出逃,到长沙草潮门他的同学罗水绍办的新化中学任监督。不料,清政府的侦探冒充革命党人,从谭人凤幼稚的侄儿口中套出党人秘密,导致两位党人及其寓所的主人逢霞泰全家被害。
谭人风被逼上梁山,只好嘱家人典质田质,作为川资,于12月初到达日本东京,面见黄兴和孙中山,与其子谭一鸿、谭二式一道加入同盟会。因为他年纪最大,都很尊重他,孙中山、黄兴等都称他为先生。从此,他正式踏上推翻帝制的革命征途。
谭人凤网上纪念馆http://jd.jidianol.com/tan/index.aspx
谭人凤运筹帷幄 ,决胜楚吴
     
不久,萍、浏、醴起义爆发。谭人风奉黄兴之命,回湘襄助,但起义很快失败。他只好又返回东京,入法政大学习世界知识和革命理论。这期间,他坚定地站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一边,与已经堕落为保皇派代言人的梁启超进行了不可调和的论战。
    1907年5月至1911年4月,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在两广边界、云南、越南,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谭人凤每次都积极参与,但没有一次成功。
1911年2月4,在香港统筹部,谭人风与黄兴、赵声商讨广州起义计划,决定组建一支800人的敢死队,首先进攻督署,以新军防营接应战斗。得手后,黄率一军入桂,赵摔一军入赣,谭率一军入湘。谭人凤表示同意,并建议到长江流域策动响应。黄、赵采纳了他的意见,交给他5000元活动费。谭人凤喜孜孜携款回大陆,经上海沿长江而上直至武汉,将款项交给郑赞丞、居正、孙武等,商议了响应广州起义的计划。他的这次长江之行,对长江流域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4月中旬,谭人凤赶到广州,了解起义的准备工作。他建议,应设一人担任全盘总指挥,统一调度,且先行炸死握有重兵的李准。黄兴以计划已定,未采纳他的意见。起义前夕,谭人凤察觉准备工作没做好,香港枪支未到,所部署的陈炯明部只有几十人,黄兴不足100人,而胡毅生、姚雨平徘徊观望,毫无准备。27日,谭人凤找到黄兴,见黄正在发枪,部队即将出发。谭人凤向黄兴分析形势,劝他不要操之过急盲目行动。黄兴顿足道:“老先生不要动摇军心了。”谭人凤转问林时爽:“为什么会这样行动?”林告诉谭,已运动防兵两营。谭人凤对防兵两营的可靠程度很怀疑,但无法劝阻,便也要求参加敢死队。
因准备不足,广州起义失败,72名志士壮烈牺牲,黄兴化装逃出,赵声积愤致病,不久死去。
    南方起义多次失败,特别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中很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意冷心灰,谭人凤也意欲息影林泉终老田园。但当他回到武汉,又看到了革命的亮光,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在这里,他会见了蒋翊武、孙武、焦达峰、邹永成及其子谭二式等,得知湖北革命党人在他上次活动之后,积极行动,在新军中发展了可观的力量,只是两大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之间存在一些“芥蒂”。
谭人凤乐了。他积极游说于两大组织之间,劝导他们顾全大局,削除“芥蒂”,和衷共济,共襄大举。经谭人凤的劝说,两组织终于达成了共识。
1911年7月31,经谭人凤奔波于大江上下苦心经营的革命网络——中部同盟会,在上海成立。他嘱宋教仁起草章程,自己写宣言,并担任了总务会议议长兼交通干事。在中部同盟会领导下,武汉革命党人产生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公推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长江中下游各大都市,都做好了起义的准备工作,而谭人凤是这一重大战略的决策人和力行者。
临危受命   与城共存
    
武昌首义的准备工作已趋成熟,有一触即发之势,而革命党的几位主要领导人都不在武汉。党人急了,忙向上海发电报,并派员赴沪,请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火速来鄂领导起义。谭人凤得信,立即派人赴香港请黄兴。因谭人凤正在医院治病,大家决定宋教仁先往。但宋收到一封密信,以于右任不在报馆难以脱身为由,迟疑未行。谭人凤愤激之下携药上路,于10月14日赶到武昌,而武汉已经光复3天了。
原先安排的蒋翊武、孙武都不在武汉,遂使旧军官黎元洪被举为都督。谭人凤对此非常气愤,但鉴于清军大举南下,情势危急,不得不树都督权威以安人心,应付强敌。于是他代表同盟会,为黎元洪举行就职仪式,授旗授剑。
    当时,武汉民气大盛,有海军配合作战,革命军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各国领事团宣布保持中立。在诸多有利于革命的局势面前,徘徊观望的黎元洪才在革命党催促下对清军开战。
革命军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之中。谭人凤立即令居正按《革命方略》大旨,草拟各机关条例,出告示安民,召集军民士绅开会,整顿组织,使武汉革命秩序渐有头绪。
10月22,长沙光复,年轻的焦达峰、陈作新任正副都督。谭人凤得知湖南实权掌握在立宪派手中,便领快枪2000支、子弹200万发,于10月26日抵长沙,召见焦达峰等,嘱其立即取消立宪派把持的参议院和民政部。但焦达峰认为,他们不是翰林进士就是举人,在社会上颇有声望,怕驾驭不住收不了场。谭人凤乃于30日召集开会,谭延闿被迫辞职。谁知第二天,焦达峰、陈作新等人即乱兵砍杀。焦达峰临死时叹曰:“吾悔不用谭人凤之言,将若辈先除,竟为若辈所算……”
    11月24,谭人凤抵武昌,当晚即渡江参加汉阳保卫占,次日清晨即与已回武汉的黄兴共商战策。
    
革命将士们由于长时间鏖战,极其疲惫。谭人凤买了一些酒肉,与邹价人亲往军营慰劳将士,发表演说鼓舞将士们的斗志。
    27日,汉阳失守,革命军退守武昌。总司令黄兴决定放弃武昌去广东,说是去“多带机关枪来,再图恢复”。谭人凤说:“广东水陆两军握于李准、龙济光手,他们的机关枪怎能给你?断不可去!万一要走,宜驻上海,速攻下南京为根据地,方为得计。但军械须分一半给我。”黄兴问:“你去哪?”答:“守岳州。”黄兴大笑道:“大家都向外走,先生反而向走乎?”谭人凤怒曰:“君何出此言?洪杨之乱,湖北三失而又三复,不是靠的湖南吗?现南京未拿下,四川未光复,湖北一失,不守岳州,湖南也会失,两广、云贵亦难支,九江靠得住吗?广东见风使舵,你去会被擒,还有什么光复可言?”
黄兴竟不听,次日乘船东下上海。12月1日,黎元洪也弃城逃奔葛店。武昌一时无主,清军炮弹如蝗,繁华闹市顿成废墟。市民哭声震天,武昌危在旦夕。
当此危急存亡之时,武昌革命党人找到谭人凤,说他系革命巨子,老成练达,素孚众望,要他出任总司令或副都督,以维持武昌局势,救共和于母腹之中。谭人凤素来淡泊权位,怕招人猜忌,不愿当总怀司令和副都督。但对当前局势又不能不管,于是乃自拟了一个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之职。他解释说,当前的责任是保卫武昌,将来必须北伐。此职居然得到黎元洪的任命。
此时的谭人凤大权在握,武昌的革命军和各省赴鄂援军都归他节制,调兵遣将,威震江汉。司令部设在洪山宝通寺。他很快部署文武各员,发布告,颁命令,立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铮铮誓言,不辞老病,身先士卒,昼出洪山,夜归武昌,带领军民加固工事,激励将士誓死抵抗,使广大军民受到极大感动和鼓舞,都乐于听命、勇于任事。清军见武昌革命军防守坚固,不敢贸然进犯。对此,黄兴赋诗赠谭人凤,给予高度评价。诗曰:
怀锥不遇粤途终,露布飞传蜀道通。
吴楚英豪戈指日,东南侠气剑如虹。
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
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11
月底,谭人凤、刘揆一等人,电请在沪的于右任、章炳麟等各省革命党人来鄂组建中央临时政府。30日代表们在汉口开会,谭人凤被推为临时议长。
12月11,黎元洪回到武昌,立即派谭人凤赴南京,参加继汉口召开的各省代表会议。谭人凤心里明白,黎元洪是怕他夺了都督宝座才这么做的,便故意质问黎:“朝令夕更,是何用意?南北议和,都督有全权,何不去?”在座有人代答:“都督有守土之责。议和大事,先生与各省熟悉,故请往。”谭曰:“既然有守土之责,早几天如何出走?如果我是都督,带二三兵船,载数百兵士,沿江巡阅,不是比逃往葛店威武多了吗?”当晚,一些士绅听说谭要离鄂,都来挽留。但谭人凤不愿与黎元洪共事,安慰大家一番,第二天清早就东下南京去了。
这时,受到全国一致拥戴的孙中山先生已经归国。谭人凤对孙中山先生是崇拜的,但根据当时情事,他认为临时总统宜选黎元洪,而将正式总统之位留给孙中山,投票结果,孙中山以16票当选,独谭人凤改投黄兴一票。只因这一票,劳苦功高的谭人凤没有安排任何职位。
谭人凤独抱悲戚,即时返沪。只不过他的“悲戚”并不是因为自己没当上官,而是为当时的南北议和深感忧虑。
武昌首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政府惊惶失措,忙请称病休闲的袁世凯出山应付局面。袁世凯这个大野心家,见机会来了,便大施其阴谋伎俩,一面对清政府讨价还价,加筹加码,要款要兵;一面向革命党施压摊牌。
    谭人凤以敏锐的眼光,从一开始就看出了袁世凯的阴谋。他坚决主张出师北伐,反对南北议和。此前,黄兴、陈其美等人同意他在上海以“北面招讨使”名义组织北伐机关,表示支持经费和兵源。正当他积极筹集经费、整编部队之际,南北议和宣布告成,他的部队被迫解散。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大失所望,后悔议和。于是加紧与帝国主义勾结,调兵遣将,准备对南方动武。
谭人凤分析当时局势认为,南方各省都已光复,北方或已举事,或正谋大举,若南京 政府出兵,则南方兵力雄厚,北方键儿群起响应,袁必成瓮中之鳖。
他致电孙中山,力陈不可议和和退让。然而,直到袁世凯声称不离北京,并令南京政府必须在48小时以内取消时,孙中山才觉察到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于是发表宣言,斥袁之不信于天下。可是南京的政客们似乎都受了袁氏的贿赂或蒙蔽,竟无一人非难袁氏。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而中央政权遂落入袁世凯之手。
这时,袁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黄兴。谭人凤急了,忙找到黄兴,而黄兴一筹莫展。谭只好另途寻求救治之法,邀约几位同仁联名向袁世凯发电报,袁邀他进京面谈。他当面向袁世凯申言南北宜和,劝袁撤兵,并要求不要撤换江西都督李烈钧。袁世凯表面同意谭人凤的意见,却把责任推到黎元洪身上。
    谭人凤急忙跑到武汉找到黎元洪,说明来意后,黎说:“李烈钧跋扈桀骜,中央即允留,尚有十三省都督不承认,势非撤任不可。”听到这些,谭人凤肝火大发,一拳捶在桌子上,大骂道:“你们心甘情愿当奴隶,一定要把几个稍有良心的人排挤出去,国家还有什么希望!”黎皮笑肉不笑说:“先生火气大发了,都督不受中央节制,要是先生身为总统,能容忍吗?”谭又骂了黎一阵,便急忙回上海,主持宋教仁的丧事去了。
7月12,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举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此前,谭人凤奉黄兴之命,回湖南运动独立。湘督谭延闿见各省纷纷独立,他也见风使舵,宣布湖南独立。而背后又与黎元洪暗订退步之计,骑墙观望,进可以附庸革命,退可依傍黎元洪。“二次革命”如一阵焰火,灿然而起,倏然而逝。谭延闿为了讨好袁、黎,推卸责任,把湖南独立归罪于谭人凤和蒋翊武二人,并发出“蒋、谭畏罪潜逃”的电告。8月12,谭人凤突然出现在都督府谭延闿面前,质问其电告。
    8月13清晨,有人告诉谭人凤,谭延闿要加害于他。他于8月14离开长沙,回到鸭田老家。然而,他回家才几天,黎元洪就悬赏万元通缉他。袁世凯加大了通缉孙、黄、谭等九人的力度,指谭为湘省之乱的“首魁”。湖南新督汤芗铭、查办使郭人漳闻风而动,出动鹰犬到处抓他。10月5,邹价人连夜赶回,促他速避。他把水烟壶一搁,风趣地说:“什么?还要我出去搞几年?”果然,他走后两天,捕兵就来到他家。他剃掉胡须,乔装打扮,日行荒野,夜卧舟底,数闯险关,又一次逃到日本,避居九州福冈县紫竹郡太宰府町,化名林泉逸,开始写作声声泪、字字血的革命史《石叟牌词》。
在日本,谭人凤继续谋划倒袁之举。在1914年至1916年之间,他不仅参与了黄兴等人的倒袁计划,而且亲赴南洋、新加坡等地筹措经费,商讨倒袁策略。1916年5月,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他表示“极端赞同”,并支持黄兴与孙中山团结协力,共讨袁逆,得到黄兴称许。
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起兵讨袁,他致电蔡锷,勉其务必将革命进行到底,“直抵燕云,以诛元凶”。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怒涛声中忧惧死后,举国欣喜若狂,只有谭人凤亦喜亦忧。他致电独立各省,请大家继续北伐,请除助纣为虐的北洋军阀余孽,永绝乱源。可惜他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使他“瞻念前途,不寒而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